找到相关内容336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内心的宁静(图文)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Item/32543.aspx
  • 真正的宁静来自哪里?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Item/78843.aspx
  • 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宁静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Item/97278.aspx
  • 永恒的宁静----樊思岐

    诸葛亮曾谓宁静以致远,这你听过。 至于为什么宁静可以致远,你可能不知道。 诸葛亮表现得非常宁静,但仍然不彻底,他最后还是走进了喧闹纷争的世界。 诸葛亮的神奇被历史所神话,他远远没有那么神奇...动之以情,这实际满足了诸葛亮的自我,虽然他的自我并不强烈,但是他的自我最终被唤醒了,他最终从宁静中失态了,他迈进了纷争的世界,否则,就是百顾茅庐他也不会出山的。 七擒孟获中,诸葛亮有一段时间带着悲伤,因为他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24375053.html
  • 灵鹫山启建水陆法会 以宁静疗愈地球

    八月十九日至二十六日在桃园巨蛋启建的灵鹫山“水陆空大法会”,于八月十八日上午举办记者会。记者会以慈济大学九九颂钵团队以颂钵声,启动了在场所有来宾心中宁静悠远的原始和谐。灵鹫山佛教教团开山住持心道法师...期间持续进行“大家相疼惜,千手救水灾”的爱心赈灾服务,设立八八水灾罹难亡灵超荐牌位。水陆法会将以宁静疗愈伤痛,以慈悲体悟生命循环,帮助参与者安顿心灵,重新思索生命的核心价值。 心道法师在致辞时...

    佚名

    |两岸|台湾佛教|水陆法会|心道法师|灵鹫山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8/13283489118.html
  • 歌手周艳泓 潜心信佛寻求宁静

    她的一举一动也颇似虔诚的佛教徒。面对记者惊讶的眼光,周艳泓笑称自己从小就信佛,喜欢佛教与人为善的教义,恰好不久前偶遇一位活佛,便向他请教佛经,为自己寻求内心宁静。周艳泓透露,她现在苗条身材并非是减肥...

    佚名

    |众生|华人佛教|大陆|周艳泓|歌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7/12175886862.html
  • 佛教对于未来社会宁静人类和谐幸福的贡献

    佛教对于未来社会宁静人类和谐幸福的贡献  释悟明  人的生命、生活、生存,在人群中由于社会状态下断的变化,所谓幸福的追求,社会的和谐,世界和平的促进,因而在世界各地就有种种不同的现象。有人或多或少有...“无上正等正觉”,则是就“五蕴”、“十二因缘”、四圣谛”三种主要人生分析及求幸福与解脱之道,一旦“自性清净心”恢复了寂静,就成佛了。人类达到身心自在幸福和谐,社会自然的宁静。社会宁静,人类和谐,当能...

    释悟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90964452.html
  • 弘一书法境界:从不卑不亢到淡泊宁静

      弘一书法境界:从不卑不亢到淡泊宁静   刘一闻   弘一大师,当代著名高僧,原名李叔同。出家后,更名演音,号弘一,诸艺俱疏,唯书法不废。   一日印光大法师看了弘一书作后说道:“写经不同...秀而雅和晚年澹而清的整个衍变过程。   他的晚年之作如《行书金刚经偈轴》等,虽似下笔迟缓、结字狭瘦,几近硬笔书,然此中所映现澹泊宁静不落一丝尘埃的白贲之美,非书法大家,确是无法表现这种精邃玄微的道之...

    刘一闻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073178442.html
  • 阿姜查:宁静的森林水池(二)

    本质。看看生命为何是这些生、异、灭要素的互动动力。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同样的过程一而再、再而三的发生。当欲望或期待生起时,要觉察那种经验是怎 样的。觉察苦的起因;觉察当心不被欲望所束缚时的那种宁静。  ...在大众面前与老师争辩的西洋方式,对其他大多数的比丘而言,实在是个很大的震撼。阿姜 查很详和地解释,真正的禅坐跟态度及觉醒一切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,而不只于寻求在森林茅蓬里的宁静。他坚持如果这位心理学家想...

    阿姜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1442073.html
  • 阿姜查:宁静的森林水池(一)

     容易。然而,不论需要多努力,这些人仍然认为没有比在自己的生命中发现“法”与真理更值得的东西。  打从你进入一个像巴蓬寺的森林道场的那一刻,修行的精神便随处可见。那里有树林沙沙作响的宁静和僧侣们做杂事...我们都会追随。总之,思想和智慧是不同的:在智慧之中,心变得宁静、不浮动──我们只是觉知。通常,当外尘出现时,我们会一再的深思、探究、谈论并担忧它们。然而,没有任何外尘是真实的,它们全是无常、不圆满(苦)...

    阿姜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1342072.html